【行业报告】2025年全球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分析报告(2):军用民用航空航天需求同步走强
目前,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正经历着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境况。一方面,从喷气式客机到军事系统,从公务机到旋翼飞行器,所有细分领域的需求都保持着惊人的热度,订单积压量正逼近历史峰值。全球紧张局势持续推动国防装备的需求,而旅游业的强劲复苏与市场供给不足则为民用运输机市场注入动能。
另一方面,供应链的延迟与生产端的重重挑战正扼住产能的咽喉。尽管市场需求持续坚挺,但是2024年的产量却陷入停滞。对于一个急需空天装备的市场而言,实际交付量却原地踏步。
平心而论,并非所有生产问题都源于供应链问题和生产爬坡缓慢。五大旗舰项目中,有两项因特殊事件导致产量持平或下降——波音737MAX产线被53天罢工拖入瘫痪,而洛克希德·马丁F-35联合攻击战斗机则因任务系统升级延迟被迫停摆。但即便没有这些黑天鹅事件,业界产能提升幅度恐怕也相当有限,去年整体交付数据不会出现根本性改观。
尽管人们对来年改善抱有期待,但鉴于过往教训,业内普遍对年产量增幅突破个位数持怀疑态度。令人不安的是,通胀趋缓并未成为航空及其他经济领域供给改善的前奏。
此次复苏周期更打破了一个历史规律:作为复苏元年的2021年,其产出水平竟低于周期起点。虽然需求已超越2020年,但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断裂仍让当年产量令人失望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相较于历次民航市场复苏,本轮周期所有细分领域都在争夺生产资源,特别是人力资源。国防领域需求尤其旺盛,美国创纪录的国防预算与全球军费开支新高,使得此次成为冷战结束以来首个军民需求同步走强的复苏周期。国防合同普遍采用成本加成模式,这让军工巨头在争夺人力与物料时更具价格优势。
将当前迟缓的复苏与历史上的高速增长周期对比,或许能发现一线曙光。在多数民航细分市场,过往的繁荣往往以市场崩盘告终。
产能过剩的根源简单而深刻——制造商总难把握增产的刹车时机。无论是2007-2008年的中小型公务机市场,2010年代中期的宽体客机热潮,还是2010年代前半段的大型民用直升机市场,制造商们往往沉醉于繁荣幻象,对减产信号视而不见,最终陷入产能过剩与被迫收缩的宿命轮回。
而此次所谓的"复苏",实则消除了严重产能过剩的风险。尽管制造商竭力提升产量以消化天量订单,但供应链困局至少在未来18个月内——很可能更长时间内——将持续制约行业产能。
待到阴霾散去时,航空市场或许已呈现不同图景。因此整个2020年代余下时间,行业或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。但相较于过往快速复苏周期,这种"慢增长"反而更具可持续性,因为它有效规避了产能过剩的巨大风险。